查看原文
其他

陈彦斌:总需求与总供给不足相叠加,建议赤字率4%以上

陈彦斌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4-03-01


陈彦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经济大家说》第38期。


本文字数:4745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2%,企稳回升的迹象明显。同时,包括新增1万亿国债在内的多项宏观政策陆续发布,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向好奠定了基础。


谈宏观经济特征:

 

总需求与总供给不足相叠加


腾讯财经:您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有哪些特点?


陈彦斌: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2%,实现了相对较高增速,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前三季度为4.1%,比上半年上升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企稳回升。从环比增速来看,三季度经济环比增速达到1.3%,比二季度提升了0.5个百分点,也反映出经济恢复向好的态势。可见,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但是正如国家统计局所指出的,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我们的测算结果显示,当前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仍双双为负,表明宏观经济处于总需求与总供给不足相叠加的格局。


产出缺口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的产出缺口为-1.2%,表明总需求仍然有所不足。潜在增速缺口方面,基于前三季度数据测算得到,2023年的潜在增速为5.4%左右,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为6%左右,由此可知潜在增速缺口为-0.6%,表明总供给同样有所不足。


腾讯财经:您提到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这个概念应该如何理解,与“潜在增速”有何区别?


陈彦斌:“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是我们提出的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中比较重要的概念。


第一,传统宏观政策理论认为潜在增速是经济增速的合理上限,但实际上忽视了经济结构因素的影响,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指出最优结构下的潜在增速(即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才是经济增速的合理上限。受结构黏性以及不同经济结构失衡相互嵌套的影响,潜在增速可能会持续低于其合理水平,形成潜在增速缺口。


第二,传统宏观政策理论认为宏观政策只需要平抑实际增速对潜在增速偏离所形成的产出缺口,但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指出,当存在负向潜在增速缺口时,产出缺口会因潜在增速偏低而被动收窄,由此导致宏观政策力度不足。


第三,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强调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的联动机制,两者双双为负会导致经济陷入总需求与总供给螺旋下降的局面,从而带来持续经济下行压力。


因此,我们认为,宏观政策不仅要平抑产出缺口,还要平抑潜在增速缺口,从而使实际增速达到比潜在增速更高的水平,即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难以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以及长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需要将稳定政策、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纳入统一框架。结构政策可以为潜在增速的提升打开空间,增长政策可以促进潜在增速向其合理水平靠拢。在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的协调配合下,稳定政策可以进一步加力提效,促使实际增速提升至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


由此,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三策合一”可以实现最优经济结构下的短期经济平稳运行与长期经济稳定增长。


谈潜在增速:

 

合理水平在6%,近年出现非有效调整

 

腾讯财经:围绕潜在增速,目前学界有些争论,比如有学者估计潜在增速在4%左右,而且未来会逐渐下降,您如何看待?


陈彦斌:理想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应该呈现为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等短期指标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而且潜在增速相对稳定。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令人困惑的产出缺口温和为负而潜在增速快速下调的现象。我们认为,这可能反映出了潜在增速的非有效调整,潜在增速可能已经持续低于其合理水平。


逻辑上,长期合理的潜在增速应该由最优经济结构状态所决定,并且通常应该呈现为一条平缓的曲线。


当前学界对于潜在增速的测算,大都发现近年来潜在增速出现了快速下滑。这反映出潜在增速可能已持续偏离其合理水平,宏观政策需要对此作出调控反应,不能任由潜在增速出现螺旋式下降。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还需要采用适当的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来提升潜在增速,使其回归到合理水平,推动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供需均衡格局。


腾讯财经:基于对潜在增速的不同判断,是否也就意味着需要不一样的宏观政策?


陈彦斌:传统宏观政策理论认为宏观政策只需要平抑实际增速对潜在增速偏离所形成的产出缺口,因此政策制定者应盯住产出缺口来施行宏观调控。即使已观察到潜在增速过快下滑,宏观政策也不需要对潜在增速变化作出政策调整,这实际上忽视了经济结构因素的影响。


当存在负向潜在增速缺口时,产出缺口会因潜在增速偏低而被动收窄,如果只对产出缺口作出反应,则会导致宏观政策力度不足,经济可能会陷入增速相对偏低的增长路径。


我们认为,应当将潜在增速缺口纳入宏观政策目标。宏观政策不仅要平抑产出缺口,还要平抑潜在增速缺口,从而使实际增速达到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宏观调控可以适当增加稳定政策力度,使实际经济增速略高于潜在增速以收窄负向潜在增速缺口,同时采用适当的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将潜在增速提升至其合理水平。


由此,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三策合一”可以实现最优经济结构下的短期经济平稳运行与长期经济稳定增长。


谈政策建议:

 

稳定、增长与结构“三策合一”,建议明年增速目标设为5%

 

腾讯财经:基于“三策合一”框架,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分别应该如何发力,三者又如何统筹协调?


陈彦斌:在稳定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是,有必要加大力度。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双双为负,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力度进行逆周期调节。虽然三季度财政政策力度已经有所回升,但是力度还相对偏小,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是,有能力加大力度。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框架来看,不必担心稳定政策发力导致的金融空转等问题,也不必担心稳定政策发力对政策空间的过度损耗。


通过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结构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较好地提高稳定政策的调控效率,节省一定的政策空间。


在增长政策方面,要激发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长期潜在增速的提升。


近年来中央实施的增长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尚未完全扭转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性回落局面。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趋势值已经从2010年的2.4%逐步下降至2022年的1.3%。中国经济存在负向的潜在增速缺口,这说明经济结构处于失衡状态而非最优状态。


在此情形下,不管增长政策如何发力,都只能提高给定经济结构下的潜在增速,而达不到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若要潜在增速达到其合理水平,除了增长政策发力,还需要结构政策将经济结构调整至最优状态。加强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切实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注入内生增长动力。


在结构政策方面,针对各类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中央给出了相应的结构政策。


例如,面对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中央通过完善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等结构政策,致力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再如,面对总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中央通过采取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结构政策,鼓励实体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防止产能过剩产业和虚拟经济的无序发展,致力于优化总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


不过总体来看,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仍然表现出趋势性上升的态势,结构政策的长期效果有待改善。以往的结构政策与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合力。可以使用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打消结构政策的后顾之忧,使得结构政策能够着力解决各类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腾讯财经:具体到当下,您的政策建议是什么?

 

陈彦斌:综合考虑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操作状况,我们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速目标和宏观政策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着力推动2023年全年经济增速达到5.3%左右,尽可能地向潜在增速靠拢。建议将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0%以上。理想情况下,2024年增速应达到5.5%左右,不过考虑到全球经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将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更为合适。


第二,建议采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改革”的一揽子大宏观政策组合。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政府的不必要干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深化劳动、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扭转劳动报酬与资金利息报酬偏低的局面,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三是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弱化房地产的“稳增长”功能,确保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独立性和长期稳定性。


第三,建议加强对增长政策的使用,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提升到2%左右。重点是改善资本、劳动、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总供给增速。同时,将选择性产业政策加快调整为功能性产业政策,从根本上改善营商环境与企业投资积极性,提升资本积累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第四,建议加强对结构政策的使用,着力优化经济结构。


一是加快构筑收入分配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良性循环,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来提升居民消费率,改善总需求结构。


二是改善投资结构,提升生产性投资与民间投资占比,同时要避免房地产投资过快收缩。


三是优化债务结构,核心是降低地方政府与居民部门的偿债压力。


第五,建议在结构政策和增长政策的配合下,进一步加大稳定政策的力度。四季度将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下调20个基点左右,并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左右。就财政政策而言,要着力提高财政支出增速并进一步加快支出进度,建议将2023年的预算赤字率提高到4%以上,并且将相关财政资金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在2023年安排支出下去,进一步稳固经济恢复向好的态势。


腾讯财经: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您认为增发国债能对稳增长起到多大的作用?从这次国债使用的方向看,重点还是投资补短板,您认为还有必要从提升居民消费领域出一些政策支持吗?

 

陈彦斌:这次增发国债主要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比如水利建设等。这些领域普遍具有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多的特征,能够有力带动总需求,实现稳增长。并且,本次增发国债的资金安排给地方项目,也有助于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缓解地方债务压力,进一步为地方政府稳增长提供保障。


本次增发国债重点在于补投资短板,弥补重点领域投资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宏观政策还需要着力提升居民消费,从而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建议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宏观政策要加大力度提振经济增速,从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为居民消费提供基本保障,使居民“能消费”。


二是财政政策要加大在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减少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为居民消费释放空间,使居民“敢消费”。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市场上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使居民“愿消费”。




阅读

刘元春:迎接大资管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王晋斌: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下的人民币汇率


袁海霞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五大关注点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前执行主任James Galbraith: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中国更应加强金融稳定


MMT创始人之一Randall Wray:货币主权性与政策独立性: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败及其给中国的启示


陈彦斌等:2023年前三季度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展望


聚焦中美经济周期非同步性与国际金融格局, CMF国际专题报告发布


刘元春:中美经济周期交错点即将到来


袁海霞:如何看待万亿增发国债及未来财政空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彦斌:总需求与总供给不足相叠加,建议赤字率4%以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